很多城市,都有相亲角,还有一些专门的婚介所。
每到妇女节、情人节等,就有人组织相亲会。
但是你有没有发现,这几年,婚恋市场真变了。
以前,大家找对象,都是很多的条件:大学毕业,工作稳定,体制内,有房有车,身高一米七......
现在的年轻人,不再谈各种条件了,而是直奔“现实生活”,特别是物质条件还好的人,才不在意什么房子车子,在意的是如何相伴。
用“两句俗语”就说透了一切,父母们读一读,别装睡了。
图片
01
第一句俗语:宁娶大户人家的丫头,不娶小户人家的千金。
我的一位初中老师,有过两段婚姻。
第一次,找了一个女老师,算是门当户对。并且两个人都在体制内,被大家非常看好。
但是两年不到,就离婚了。
女老师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,结婚后,不做家务,对公公婆婆也指手画脚,还常常去旅游,做美容美甲等。收入是很稳定,但基本是月光族。
第二次,初中老师找了一个超市导购员。
二婚之后,大家发现,老师每天都笑着过日子。妻子普普通通的,也没有什么好挑剔的,也是农村出身。
妻子会做家务,也主动关心老人。一个家,井井有条。
聚会的时候,老师说了一番肺腑之言:“以前啊,总要使劲抠出一点钱,给女人买两万一个的包;现在啊,给她一千块钱零花钱,都眉开眼笑,做饭都更好吃了,这才叫夫妻。”
事实上,做导购员的妻子,收入也不低,一个月四千多,还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。我们本地的体制内,月到手的,也就是四五千。
你观察一下,就会发现很多体制内的男人,娶了一点都不挑剔的普通女孩。女孩是农家女,打工妹,都是可以的。
反而是一部分体制内的女人,着急了。高不成,低不就,成为大龄剩女的概率很高。
我见过一些农村出身的女孩,通过考试进入体制内,或者作为定向生,进入体制内。她们的父母对婚恋,要求特别高——毕竟,女孩飞上枝头变凤凰了,怎么可以找一般般的男人呢。
心理学教授张明在《当代青年婚恋白皮书》里说:“生存焦虑成常态,情绪价值就成了奢侈品。”
在生活物质得到保障的基础之上,年轻人追求的,就是精神的愉悦。希望找一个人,带来情绪价值。
有一个人关心自己,半夜都愿意起来做一碗泡面,这是无比幸福的。
一起下馆子,就是去大排档的那种,彼此不觉得掉价,还可以一起分享一碟辣椒酱,这是你侬我侬。
我们真的没有必要找一个花瓶,放在家里供着,还动不得,怕打碎了。
夫妻之中,有一个人的优越感越强,婚姻的情绪价值越差。没有优越感,日子普通,情绪价值就会拉满。
图片
02
第二句俗语:告则不得娶,男女居室,人之大伦也。
古时候,舜帝没有告诉父母,就找了妻子。
周围的人都认为,舜帝不孝顺。毕竟长期以来,人们尊重一个道理: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。
可是孟子却认为,舜帝做得很对。
舜帝小时候,被继母和父亲陷害,各种刁难。原生家庭,把舜帝压制到无法呼吸。
如果舜帝还听父母的,那就找不到妻子了,注定打光棍。
很多的伦理道德,要因势利导,否则就是迂腐,愚蠢。
回到现实,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,完全是自由恋爱,父母说什么,他们才不服从呢。
有未婚先孕的夫妻,有先生孩子后结婚的夫妻。
至于未婚同居的年轻人,就更加屡见不鲜了。
事实上,大部分的年轻人,是自己找了合适的人,决定要结婚了,才一起去拜访双方的父母。父母没有资格说“反对”,只能照办,给彩礼,给带娃等。
年轻人恋爱多次,父母都听不到风声。这也常见。
很多年轻人,被父母反对的声音,吓怕了。分明是自己要找一个人,好好过日子,怎么就变成给父母找媳妇、女婿呢?
但凡什么都听父母的,年轻人就找不到对象。父母满意的,年轻人不满意,始终有差距。
前些天,一个老同事一脸无奈地说:“儿子在深圳打工,已经扯了结婚证。儿媳妇是谁,我一次都没有见过。”
“我结婚了,我告诉你一句,爸爸妈妈”,这样的情况,肯定会越来越多。子女外出打工的概率高了,子女对婚姻和家庭的经营,有自己的一套,原生家庭的控制,失效了。
小夫妻过得甜情蜜意,比过去的“几代同堂”,就明显好多了。
“我找对象是讨好自己的,不是讨好父母的”,这应该是父母值得宽慰的地方,说明子女有主见,真的独立了。
什么门当户对,什么郎才女貌,什么房子车子,得了吧,仅供参考。
图片
03
如果是你,愿意找一个人,拉着你去买奢侈品,还是愿意找一个人,一大早起来做一碗饺子?
如果是你,愿意找一个人送奢侈品给你,还是找一个人陪你一起赚钱?
如果是你,愿意找一个要父母伺候的人,还是愿意找一个孝顺父母的人?
你扪心自问,要找什么人,不就有了答案。当然,你愿意找一个人,掏空钱包,给对方买奢侈品,社会也不反对,毕竟你两口子,拉动了市场。
婚姻能不能长久,和送了九百九十九朵玫瑰花,结婚摆了多少酒席,戴了多少金戒指,没有啥关系,还得回归柴米油盐酱醋茶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